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首很特别的音乐,因为它是由两位作曲家共同完成,而他们之间却相隔近 150 年之久——它就是法国作曲家古诺和巴赫共同作曲的《圣母颂》。
一般来说,作曲通常是先写好旋律,再配上合宜的伴奏。但古诺的这首《圣母颂》却是先有了伴奏谱,然后再谱写声乐旋律。而这个伴奏谱用的,正是巴赫在 150 年前所写的《C大调平均律前奏曲》。
1722 年巴赫创作了第一卷《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也称为《十二平均律》。这卷作品集从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起,共包含了 24 个大调和小调。
后来到了 1855 年,古诺依据巴赫这个第一卷的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谱写了《圣母颂》这首声乐名曲。
其实,巴赫的这首前奏曲再单纯不过,用的全都是分解和弦的音型模式。但是单纯并不代表简单,因为这些分解和弦都是彼此融合的音波共振,在和弦更替时,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推进力。而巴赫的伟大就在于,将这么单纯的技巧发挥到至高境界,不需要过多的加工渲染,单纯就是美。
古诺最难得的,是将巴赫的音乐与自己歌曲的旋律,结合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古诺是浪漫主义时期的法国作曲家。和巴赫一样,他也是宗教音乐的高手,曾写作了大量的宗教音乐与歌剧,并且潜心研究人声与合唱。古诺在巴赫的基础上编配了很多转调的旋律。而且,考虑到声乐的音域范围,他还将歌曲整个地移调为降 E 大调。聆听这首《圣母颂》,让人仿佛一下置身于高耸的教堂里,阳光穿透彩色玻璃,洒满一地耀眼的光辉,对着圣玛利亚,虔诚庄严地唱出祈祷文:
圣母颂是罗马天主教的一种祈祷文,意思是向玛莉亚致敬和赞美。一般在天使报喜节时,以诗歌方式演唱。早期西方音乐发展与宗教有极大的关系,许多作曲家都谱写过类似的曲子。这些曲子都透着信仰神的灵性之光,处处显露出奉献给神的谦恭和与世无争的淡泊。作曲家利用教堂特殊的空间结构,放大赞美诗的合音共鸣,使各声部彼此交融,达到和协无暇的超凡境界。本文插图为意大利巴洛克画家 Sassoferrato 之《祈祷的圣母》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