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粝之美
伦勃朗的《犹太新娘》,成于 1667 年左右,现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这是伦勃朗后期最厉害的一幅画……之一。
梵高和他的好基友参观至此画时,基友没管他继续往前看。可看了一圈回来,发现他还在看这幅画。梵高说,如果能在伦勃朗的画前坐上两个星期,哪怕我只啃硬面包,或是少活 10 年,我也心甘情愿。
这幅画所成的时期,正是错觉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讲究要把画画得像是真实环境的一部分,要像是“在墙上开了个洞”,画风也是以精细笔触为主。
其实,伦勃朗早期作品也具有类似的画风,只是到了晚期,他的笔触愈发粗犷,这幅画便是其典型代表。同时期有艺术家看到此画说,用粗犷的笔触居然能获得如此令人震惊的效果,令人惊叹。
粗看此画,人物衣饰的肌理迷幻,神秘,吸引人的目光。似乎什么细节都历历在目。但欲细看,目光却又迷失在一片闪闪的金色之中。
我们且看细部,伦勃朗用厚涂法塑造新郎的左衣袖,其技巧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看似杂乱随意的笔触,却又完美的塑造了衣饰的肌理。
新娘手的肉感,全靠(看似)随意刮出的阴影塑造出来,手上的珠宝晶莹闪耀,有透明感,也全靠粗笔触塑造出来,这样的功夫,没几个人有。
伦勃朗另一个厉害之处,就是对人物脸部的处理。我们看新娘的五官,鼻尖下方的阴影,不是用深色涂出来的,而是用肉色涂完鼻梁后露出来的底色,这也显示出伦勃朗的造型能力,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新郎和新娘的脸部都使用了所谓的“伦勃朗光”,从左上侧打来的光线丰富了脸部的明暗关系,便于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们看新娘和新郎的表情,是不是能看出来他们复杂的内心呢?
古往今来,对这两个人心理世界的解读,那是数不胜数,真是有着和蒙娜丽莎一般的待遇了。这一切都是通过伦勃朗高超的造型能力,利用适当光线带来的丰富阴影实现的。
从这幅画看,伦勃朗在卡拉瓦乔强烈明暗对比的基础上是有所发展的。明暗的对比在伦勃朗笔下,已不仅限于宏观的布光和戏剧性,而是延伸到了微观细部,为塑造衣饰珠宝的肌理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服务。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