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类 > 书法欣赏难在哪?

书法欣赏难在哪?

微信用户3年前 (2022-05-19)诗词类2522
书法欣赏难在哪?

在很多朋友的下意识中,对绘画、音乐等,尚能保持一定的自觉,知道自己可能是外行、看不懂。但是面对书法,冲口而出的是:“什么?别故作高深了!写字我还会看不懂?”


事实上,您确实有可能看不懂。这种意识的问题在于,没有把“毛笔字”和“书法”区分开。

书法欣赏难在哪?


在古代,书写的第一功能,是文字表达和交流。所以,那时候,人们把字写规范、写清楚,能够辨识,起到交流作用,才是第一目的。

在此基础上,有一些审美水平高的人,开始把字往更好看了写。并且逐渐把自身的审美情趣、性格喜好放在书写中表达。这时候,他们写的字,就有了“交流”和“表达审美”两层功能。历代经典法帖中,有无数的书信、便条、文稿,就都是这个道理。

书法欣赏难在哪?


简单点不太准确的说,在古人那里,强调交流的,可以称之为“毛笔字”部分;更强调书法艺术性的,可称之为“书法”部分。

那么,在古代有没有最大限度强调文字交流功能、而忽略书写者的情感表达的“毛笔字”呢?答案是有的。

书法欣赏难在哪?


比如考试试卷上的字、写诏书的字、写奏章的、抄书的字... ...这一类,在书写要求上,主要强调交流功能,不能有错字、别字,把字写规矩了、易于辨认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这一类,古人称之为馆阁体。

当然,在今天看,馆阁体也有其艺术成就,但是这是站在后人的角度去二次阐释的。

书法欣赏难在哪?

今天,当毛笔书写汉字不再成为交流工具的时候,“交流功能” 和 “审美功能”就分了开来。也就是说,“以辨识为目的的毛笔字”和“以审美为目的的书法”分开了。

所以,今天我们面前的第一步,就是学会区分“毛笔字”和“书法”。那么怎么区分这二者呢?这个说清楚有点麻烦。而言之,由于书法的主要目的是审美、是表达情感,所以在呈现上,就要求表现力要丰富。

书法欣赏难在哪?

如何用一支笔、一张纸,有很强的表现力呢?答案就两个字:对比。

线条的浓淡、干湿、枯润、曲直,用笔的方圆、拓擫、中锋侧锋、顺行逆行,速度的快慢、急缓,结体和章法的黑白、疏密、大小... ...等等,都是对比的具体操作细节。

书法欣赏难在哪?

一般来说,一幅作品中,表现力比较丰富、且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心情,那么,艺术价值就相对高一些。

所以,很多朋友对书法欣赏还停留在“写得是否好看”、“是否整齐”、“是否匀称”、“是否能辨认清楚”上,其实恰恰违背了书法审美原则。这些都是对“毛笔字”的要求,就像今天电脑打印字一样,而非书法要追求的。

书法欣赏难在哪?

具体落实到对书法的欣赏上,也是困难重重。难点之一是线条。用来表达审美的书法,自有他的“艺术符号”,就像绘画的颜色、造型,音乐的“节奏”、“音高”一样。法的最基本的艺术符号,就是线条。书法是线条的艺术。

一幅作品,是由许多字组成,一个字,是各种线条组成。所以,最基本的,就是线条。那么,线条怎么样的才算好呢?

书法欣赏难在哪?

这个,语言表述就苍白无力了。理解线条质量——也就是您能看出来,这幅作品的线条有没有力量、是不是坚挺有弹性、是不是苍茫古辣、有没有金石气... ...必须得自己亲自上手试试。

自己写了、下功夫琢磨了、亲自上手过了,才能理解什么是有弹性的、什么是死蛇一样的线条。如果不上手,是无法理解线条的好坏的。即便天生敏感,大约能理解来,也始终隔了一层。

书法欣赏难在哪?

所以外国汉学家评说中国书法,尽管总能有新视角和启发,但是总觉得隔了一层,缺的就是手上功夫。

一旦跨过那个门槛,理解了什么样的线条有弹性、什么样的没弹性,能理解线条质量的时候,再去看别人的线条,就一目了然,很清晰对方到了什么水平。这虽然听起来有点玄,实际上这绝对是实实在在的话。

书法欣赏难在哪?

难点二,欣赏书法,还有一个特麻烦的地方,在于要眼界非常广博。书法,起码传统概念里的书法,是由传统发展而来,讲究临帖,讲究笔法、结体之类,得有出处和来历,不能乱写。

那么,这就要求欣赏作品的人,你得对历代经典帖子,有大致了解和一定程度的熟悉。

书法欣赏难在哪?

所以,深入书法学习的朋友会发现一个现象:如果我主要写行书,会发现分不来篆隶甚至草书的好坏;如果我主攻篆隶,极有可能无法分辨行草的好坏;如果我一直学帖,也可能不清楚学碑的作品好坏。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专攻一个方向,关注的法帖也与之相关。别的风格的书法,由于缺乏深入关注,判断的时候,自然是没有底气的。有这种感觉,恰恰说明了自己学书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入,也对自己认知比较诚实和清晰,路子很正。

书法欣赏难在哪?

一般水平的书法创作,取法无外乎常见的碑帖,诸如《圣教序》、《阴符经》、《张黑女》、二王手札、宋四家手札等等,比较容易辨认。可是高手的创作,不满足局限于日常风格。很可能取法是比较少见的法帖、碑刻,超出平常眼界。

这时候,如果欣赏者不了解那些偏僻冷门的碑帖,不熟悉书法史的风格关系,就会觉得陌生、奇怪,甚至认为  “这字瞎写、不临帖“。实际上,恰恰是欣赏者自己的眼界局限、看不懂这幅作品的来历而已。

书法欣赏难在哪?

如果再有高手,熟悉历代法帖,取法其中,却又蕴化得不漏痕迹,看起来面貌一新,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时候,绝大多数人、甚至很多书法从业者,也都理解欣赏不了了。

当然这类高手很罕见。更多的是,鱼目混珠的假高手,因为这两者之间不太好区分。

书法欣赏难在哪?


所以,作为书法爱好者朋友,如果想欣赏书法,请一定找支笔,上手多写写,感受下线条的各种变化;请了解书法史,读一些碑帖。

然后,也要知道,书法和绘画、音乐、舞蹈一样,是需要训练才可以创作,需要学习才可以欣赏并理解的。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

免责声明
    本网站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只按现有状况提供文章发布第三方网络平台服务,本网站及其所有者非交易一方,也非交易任何一方之代理人或代表;同时,本网站及其所有者也未授权任何人代表或代理本网站及其所有者从事任何网络交易行为或做出任何承诺、保证或其他类似行为,除非有明确的书面授权。
    鉴于互联网的特殊性,本网站无法鉴别和判断相关交易各主体之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资质、信用等状况,也无法鉴别和判断虚拟交易或正在交易或已交易之虚拟物品来源、权属、真伪、性能、规格、质量、数量等权利属性、自然属性及其他各种状况。因此,交易各方在交易前应加以仔细辨明,并慎重考虑和评估交易可能产生的各项风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点度点度金讯时代-BLOG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mwmm.com/post/396.html

分享给朋友:
返回列表

上一篇:复调的感觉

下一篇:玫瑰三愿

“书法欣赏难在哪?” 的相关文章

美丽茂名 魅力乡村――彭村

美丽茂名 魅力乡村――彭村

  8月3日,岭南师范学院扬“彩”令夏队的茂名调研组来到了高州市南塘镇彭村进行三下乡实践。通过这次调研,我了解到南塘镇彭村的建置沿革,体会到彭村的风土人情。 高州彭村,位于鉴江河畔,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彭村人杰地灵、百姓和谐、气候宜人、山...

雨夜

雨夜

  雨夜 广睿 夜半,雨打窗棂,声声入耳,滴滴撩心。雨的世界,仅听见雨,如烟似雾。 沾一滴落水,延指尖滑下,散发着思忆,洒落于地面,那水花便如舞女,轻柔曼妙、楚楚动人。 哼一曲悠扬轻软的音调,看喜欢的书,做喜欢的事,想喜欢的人,只因...

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

秋雨飘落思念的伤, 风吹满地苍凉。 想你的时候, 倒上一杯酒, 一支香烟送到唇边。 灵魂相似的人, 才能看到对方的心田。 懂你的人如抚心音符, 总会有一首歌, 让你回忆万千。 一杯酒, 敬不到来日方长。 一场雨,...

探寻潮汕文化――蓬洲村

探寻潮汕文化――蓬洲村

  岭南师范学院扬“彩”令夏队来到了汕头蓬洲村继续进行三下乡主题调研活动。 队员们在蓬洲文化广场集合之后,来到了蓬洲西社区找到村书记,在这里了解到以前的蓬洲村,在现在已经被分成蓬洲西,蓬洲东,蓬洲南和蓬洲东。在社区门口有一个15分钟便民生...

为了珍藏

为了珍藏

写作是我偶尔的灵感, 更是生活瞬间的记录, 但又有谁懂我心扉? 揽着易逝的阳光, 与我靠近。 双手抱拳: 希望不要过眼云烟, 真心品读多提见解。 我只想在你的生活中, 留下一抹淡淡余香, 一笔一纸, 一案一灯, 一茶...

老人的眼神

老人的眼神

去年出差顺路去了趟重庆磁器口古镇。一条小街,被人挤得水泄不通。路边是各色铺面。我被夹带在人流中缓缓前行。忽然,在一个缺口,我看见路边坐着一位老婆婆,满头白发,梳着一个小小的发髻。她的面前,摆着一个小篮子,上面放着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