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与具象
1945 年 1 月 19 日,常玉在《巴黎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位中国画家对毕加索的见解》。
他在文章里写道:“毕加索的作品其实一点都不难懂,甚至本质上是单纯的。当代绘画就跟从前的大师绘画风格一样,整体而言遵循着人性的演进历程。而且,随着人的生活越来越复杂,绘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难以理解。”
在这个文章里,常玉既说毕加索的作品一点都不难懂,本质上是单纯的,又说当代绘画越来越复杂,变得难以理解。
常玉到底还是没有走上更加纯粹的、毕加索等人所走的抽象绘画的道路,而晚他 20 年的中国画家赵无极,最终以大片的色块取代符号,从而彻底实现了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究其原因,大概还是常玉本人并不需要纯粹的抽象。
抽象派被定义为“没有现实和事实参考的艺术”。它以简化原始自然的方式,来描摹真实。或许,在常玉看来,这世上并没有比自然更丰富、更伟大的东西。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一直存在于他的骨子里,并与他的天性契合。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说,常玉画作其线条、造型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他自小所习的书法艺术,便是致力于表现线条的抽象美,但常玉的最终表现并不依赖于此。
无疑,常玉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内核,带入油画创作中,并努力实现与此融合的境界。他真正想要做的或许是,如何在具象的画面中实现某种抽象性,让画面成为其内心世界的“应然”反应。
布朗库西在谈到他的雕塑作品《吻》时,讲过一段话:“我希望做成的雕像不仅使人们怀念一对恋人,而是怀念所有的恋人,表现地球上相互爱恋的男人和女人在离世前最真挚的感情。”
《吻》只是在一整块矩形石灰石上,雕刻着两个彼此相拥的男女,轮廓线条极为萧淡和简略。与罗丹的同题作品比,布朗库西的更简洁,更具有抽象性。但是布朗库西的《吻》其感人之处,并不在于它的抽象性,而是其表达出的强烈的“精神性”。
无论是抽象作品中所体现的无意识性,还是具象作品中表现出的抽象性,其动人之处并不在于抽象或具象本身,最好的作品是能给人带来某种强烈的心理感受,类似于让人“沉浸在梦与幻觉之中”——这是常玉对毕加索的评价,也是我看常玉作品时的感受。
对常玉而言,具象与抽象都不是问题。对生命本身来说,绘画只是一种简单而纯粹的需求,需要抽象的时候就去抽象,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而实现绘画时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这和写作也相通。在不同境遇下,根据不同书写对象来选择表达技巧和方式,而那方式和技巧,不过是为了实现最终目的时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