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画的心得
阿兰德波顿在《爱上浪漫》的”艺术与生活“这一章里,描述了一段爱丽丝在周末,回到和朋友分租的寓所里,独自吃罐头汤的场景。这里我摘录了下来:
“独自坐在厨房里吃罐装番茄汤,没有人在一边看着你,没有人能使蕴含其中的平庸琐碎得可怕的性质得以改变,没有人能赋予这一切一点儿意义,这有多寂寞呀——
——独自一个人吃饭,吃的还是半冷不热的汤,也许这能够说明爱丽丝为何爱上最近展览的一些波普艺术家的作品,她为何尤其迷上安迪沃霍尔的作品。这又是一个艺术能够将生活发扬光大的例子。”
以上是原文录入,不然不足以表达出我因此受到的启示。
是否该这样去欣赏沃霍尔的汤罐头画?沃霍尔是否出于德波顿所说的,把平凡日常之物以这种形式发扬光大,才有这样的创作的?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德波顿所提供的,其实是我们面对艺术品时面临的问题——
看一幅(名)画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去看?我们到底在看什么?
第一个问题可以从很多美学著作里去寻找答案,比如这幅画产生的背景,它要表达画者的何种意图或心情,它的特别或出色之处在哪里……
是的,现成的答案让我们如何欣赏一幅画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然而,从观者的角度再深层一点探究,那就是第二个问题了。我们看一幅画的时候,到底看出了什么?
技巧?也许吧,然而老实说,以普通人的艺术修为,未必真能看出什么端倪来。
感受?当你穿过一幅幅油画,走过一个个展厅的时候,眼前的一切让你眼花缭乱。扑面而来的大幅巨幅画作,甚至可能让你产生压迫感和迷惑——莫奈的莲池近观不就是一团一团的色块吗,贵妇的肖像请问又有什么特别的呢?
无独有偶,《拥抱似水年华》里“心胸豁然”也有一次探讨了这个问题。
普鲁斯特建议一个愁眉不展,心怀嫉意和不满的年轻人,逃不出一个叫人沮丧的家,可以去卢浮宫逛逛养眼。但是,请注意,不要去看那些华美宫殿,或是美丽海景的画作,而是去看夏尔丹的作品。
夏尔丹是谁?德波顿的概括是:夏尔丹喜欢画静物,水果罐子、面包、肉、厨房用具什么的;人物画的主角则是家常情景里的人,读书的玩耍的孩子,做家务的母亲等。
有什么特别的吗?为什么普鲁斯特觉得夏尔丹的画,对那样一个“丧”的年轻人有治愈作用呢?这里必须再次摘录,德波顿关于如何欣赏夏尔丹画的说明:
“虽说取材平淡无奇,夏尔丹的画却格外情趣盎然,引人遐想。他画的桃子鲜嫩饱满,有如天使,一盘牡蛎或是一片柠檬可以引得你食指大动,垂涎三尺。在他笔下,一条开膛破肚挂在钩上的鳐鱼,开了膛则又五颜六色,深红的血,蓝色的经络,白色的肉,纷繁富丽如教堂的中庭——
——他的静物画亦自有一种和谐,画布上炉前地毯的浅红色撑着一直针线盒,一束毛线,彼此如同好友般融洽无间。这些画见着就像我们的生活本身,却显得如此不同寻常,奇妙诱人。”
大画家之所以有这等法力,让我们睁开眼睛,乃是因为他们自己有一双锐眼,对各种各样的视觉经验,有着不寻常的敏感。
他们可以感受到光线,在汤匙端头上的嬉戏,感受到一块桌布纤维的柔软,一只水蜜桃表面天鹅绒般的光滑,或是老人皮肤上暗红的斑。多看一眼,或许欣喜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这就是普鲁斯特美的观念的核心所在。
画作和文学一样,都是一种表达和反映,只是载体不同。对文字敏感的人会自然的亲近文字,并通过大量的阅读逐渐加深对文字的感悟。对于画作也一样,疏离感很多时候不外乎来自摄入的贫乏,所以美学的从下培养,其实也是必须的。
卢浮宫里常年不缺对着名画临摹的男女老幼,这就叫耳濡目染。当见识的足够多了,看一幅画,也会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体验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