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何处

其实在遇到《水色》这张专辑之前,我已经遇到了《奇遇》这首曲子,当时一听难忘。京剧曲意的起调后,现代音乐的渲染下,竟然是糯软糯软的苏州评弹。
且看那唱词,思悠悠,恨悠悠,凄凉岁月总悠悠。朝无休,夜无休,牵愁惹恨到几时休... ...
而在遇到《奇遇》之前,通过贾鹏芳的《杨柳》,我也早已遇见了范宗沛,只是自己不知。倘若再往前追溯,其实也早该遇见这张专辑的。因为我极爱的那张专辑,林海的《琵琶相》,与范宗沛的这张《水色》渊源极深。
说了这么多,其实四个字就可以概括:相逢恨晚。

风潮的音乐是我爱极了的。传承了古典民乐的精髓,再铺陈以现代音乐的明快。钢琴、大提琴搭配了琵琶、三弦、扬琴,柔而不媚,温而不含,东方与西方水乳交融,丝毫不觉突兀。
和《琵琶相》一样,催生出这张专辑的也是那次周庄之行。林海借声声思的琵琶道出了江南的神,范宗沛则借苏州评弹描出了江南的魂。
江南诸多小镇中,我独独不喜周庄。过度商业的开发已经毁了它原本的风韵,盛名所累之下一切都失了真。但因着这两张专辑,我终于可以不再耿耿。
江南,是太多人的情结。只可惜,音乐中的江南,和诗画里的江南一样,再也找不到了。

《水色》当中,最爱的是那首《摆渡人之歌》。钢琴声贯穿始终,时而主奏,时而辅奏,衬得那《珍珠塔》的评弹如同天籁。
那入水的桨声微漾其中,让人想起烟雨迷蒙的苏州,想起穿蓝印花衣的船娘,想起她遥遥撑来的小船,想起平江路上的青石板,想起河街交汇处的大榕树,还有那精巧到极致的石拱桥,那覆满长亭的紫藤花……很简单,很古朴。

苏州是江南的代名词,评弹是苏州的发语声。苏州是天上人间,却一样俗世温情。始终遗世独立的,是我们心里的江南,也是范宗沛和林海的音乐影像。
下次再去苏州,定要带上这张《水色》。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