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歌
在意大利语中,barca 有“小船”的意思,而 barcarolle 通常用来形容贡多拉船夫撑船时,所唱的意大利语民歌。后来,船歌这一概念被很多古典作曲家借去,创造了以“船歌”为题材的钢琴独奏作品。
这其中若单以名气论,肖邦的升 F 大调《船歌》(op.60),恐怕是最为人熟知的一首。甚至有人将这首《船歌》与肖邦的《夜曲》并置讨论,似是看重两者在旋律抒情性上的相似之处。
而在我看来,前者较之于后者,更多了一些阳刚与坚毅的味道。而若我们回顾这首曲目的创作背景,便不难理解它最终为何以这样的面貌呈现。
《船歌》于 1846 年面世。这一年肖邦与乔治·桑的同居兼伴侣的关系,正处在崩坏的边缘。《船歌》开篇与结尾处不时露出的挣扎与愤懑,似也在暗示作者彼时的晦暗心境。
而且,1846 年的波兰还发生了一场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但以失败告终。远在巴黎的肖邦听闻消息后,立即修改新近完成的《船歌》,试图以音乐唤起民族精神。而我们如今在《船歌》中听到的昂扬与激越的情绪,也可以归结于那一场因势而生的改动。
以上个人及时代的种种因由,令肖邦的这首《船歌》与其它作曲家同题材作品相比,显得愈发微妙且厚重。
相比之下,其他以“船歌”为题材创作的作曲家,都试图强调这一曲式的亲切和柔美,不浓烈不激动,小巧淡雅,像徐志摩小诗中说的那样,“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比如,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通篇借威尼斯水城风光,抒写作曲家闲适而愉悦的情绪。即便旋律行进时偶有忧愁的水花溅起,也是稍纵即逝的。
还有柴科夫斯基写给六月的《船歌》,也是一副甜而细腻的模样。这也不奇怪,谁让六月是俄罗斯最美的季节呢。熬过了长达半年的冬天,终于见到花开草绿,想不兴奋都难吧。
唯有肖邦,将船歌写出了进行曲的味道。旋律的曲折回转与欲说还休,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贡多拉船歌。或许,这也是肖邦这首作品长久为人称道的缘由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