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远的回忆,如歌的行板
音乐于我,就如一串埋藏于地下的珍宝,无缘我生命中的将近前四分之一个世纪。幸运的是,其中竟有几颗裸露于地面,被我无意中遇见并拾起,然后“顺藤摸瓜”发现了这一宝藏。
回忆起来,第一次有意识地去寻找这一宝藏是十八岁左右,其时正值年少,求知欲旺盛,目光指向的是贝多芬的交响曲和肖邦的钢琴曲。
那个年代还未接触网络,所用的是卡式磁带和SONY随身听。那是一次失败的寻宝之旅。贝多芬交响曲于年少的我,显然太过高深而艰涩,而肖邦至今仍然不对我的口味。
于是我便放弃,以为古典音乐与己无缘,一直到我无意中发现了两颗裸露于地面的珍宝。
其中一颗是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V 622),它的第二乐章被用作电影《走出非洲》的主题曲。其实我很早之前,就被电影中这段凄美的音乐打动过,但当时并不知晓这是莫扎特的作品。
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两年对小莫的痴迷。虽然这份痴迷如今已逐渐被巴赫,及以其为代表的巴洛克音乐所取代,但我还是很喜欢莫扎特,时常会拿出他的唱片出来听一听。
另一颗就是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这是一部非常著名的、雅俗共赏的交响乐。尤其感动于第二乐章,这一段音乐表达了德沃夏克本人身处异国他乡之时浓烈的乡愁之情,旋律极其动听。
不记得谁曾经说过,德沃夏克和柴可夫斯基两位作曲家的音乐,最适合中国人的耳朵,比较适合作为古典音乐的入门曲目,这句话也许真是有些道理的。
这两位出生于同一年(1840 年)的民族乐派作曲家,其作品的共同特点就是细腻以及优美的旋律,对于入门者来说确实比较合适。
虽然我现在听的最多的是巴赫,以及其他巴洛克时代作曲家(亨德尔、维瓦尔第、拉莫、帕赫贝尔等人)的作品,但也还是会经常听听这些,以前给我带来了感动的作曲家的作品。
昨天恰好重温了一张同时收录了德沃夏克和老柴作品的唱片,爱默生弦乐四重奏组演奏的德沃夏克《F大调弦乐四重奏》(即“美国”四重奏)、柴可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以及鲍罗丁《第二弦乐四重奏》。
和“新大陆”交响曲一样,“美国”四重奏也是德沃夏克以美国为题材而作的一部优秀作品。整部作品都有着变化多端、极其优美的旋律。特别是第二乐章,像是一首饱含忧愁的悲歌,令人感动至极。
老柴的第一弦乐四重奏更是闻名于世,最有名的是其中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经常被人在音乐会中拿出来单独演奏。据说当年托尔斯泰听到这段乐章时,不禁老泪纵横。
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听这两首弦乐四重奏了,昨天一个人在家里静静地听着听着,眼眶居然有点湿润。
本文插图为 Graham Gercken 作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