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音乐作品多是小调

一次和朋友聊天,谈到“大调和小调有什么区别?”朋友说:大调听起来很成功,小调听起来很失败。真是一语惊人。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他说得没错:大调对应的音乐形象往往是正面的,光明的,而小调对应的往往是负面的,阴暗的。因此大调对应成功,小调对应失败也是合理。
事实上,不管作曲家本人活得失败还是成功,都不妨碍他们对于小调的偏爱。为什么呢?因为相对而言,小调的音乐作品更容易打动人心。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做人是难的,生活是不容易的,所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不经历风雨,怎么有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正因为如此,成功的喜悦才显得尤为珍贵。一个活得太容易的人,比如,富二代的成功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要你用一首曲子打动人心,赚到眼泪,用小调来代表艰难险阻,用大调来代表幸福快乐的话,你会怎么写?
全用充满正能量大调?会不会太红歌了?全用哀伤忧愁的小调?眼泪是赚到了,但会不会有点忧伤过度,让人抑郁呢?因此,伟大的音乐作曲中常常既包含着小调,也包含着大调,并且常常是小调在前,大调在后,也就是“风雨”在前,“阳光”在后。
比如贝多芬的《c 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的第一乐章就是 c 小调的,而终乐章也就是第四乐章则是 C 大调的,表现的便是先抑后扬的一种人生境遇,歌颂个人的奋斗,以及与命运的抗争。当然,贝多芬不会称其为《先 c 小调后 C 大调的第五交响曲》,这名字也太繁琐了。
1.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c小调)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