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人物画为什么那么少?
中国画,不像其他民族的艺术一样,在对象上漫无选择。无论就质论,就量论,中国画的对象,却都有其特点。
因为中国画所画的东西,只是一种代表的意义,所以中国的山水,并不是风景画,中国的花卉,也不是写生画,其背后乃是另有一种意义的,这就是就性质论,中国画和其他民族的艺术一个大不同处。
至于就数量论,在中国,又仿佛天然规定了许多对象,是可以入画的,却又有大部分对象,是不可以入画的。因此中国画的对象,乃是只就自然间的事物中限制在某一种范围的,这是和其他民族艺术的对象另一个大不同处。
具体到人物画,数量远不如山水画之多,居于一个次要的地位。一方面是视为畏途,比如《宣和画谱》中说:画人物最为难工,虽得其形似,则往往乏韵;另一方面呢,是并不重视,比如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说:山之人物,以称道路,山之楼观,以标胜概。
如此一来,人物者便只成了中国画中的点缀而已了。近人余绍宋于其《画法要录二编》例言中,说到这种现象,并且推测此中的缘故。
具体来看,山水画慢慢地独尊起来,乃是一种历史的趋势,其中消长的关键,即因为画和士大夫的关系之愈趋密切。而人物画,多出之于没有士大夫教养的人,如仇十洲,他们和士大夫的精神是相反的。
另外一个原因,则关乎用具本身。因为士大夫作画的用具,就是士大夫书法的用具,所以画山水、兰竹等是方便的,他们用以表现“雅”,表现“逸”,是已经够了。而人物画,则不只是书法的用具——笔墨——运用纯熟就能了事的,既不必需,又难,当然躲开了。
不过除此之外,我想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更内在一些的,乃在根本上,人物等对象和士大夫的精神没有契合之点。山水则不然,却正是士大夫的人生观的寄托,正是士大夫“雅”“逸”的生活的理想,正是他们所向往的人格之反映。
不过,虽说中国不重人物画,但是对于人的兴趣并不是没有,那么,这些兴味到了什么地方去了呢?很奇怪的,中国乃是把人物统属在植物之中了,所以中国画竹,不是竹,乃就是画的“才子”,画兰,也不是兰,乃是画的“佳人”。
一般的花,也都作为女性的象征。不过,这种象征的女性,又不仅仅是容貌,乃是精神,乃是德性了。
现在我们可以说这句话了,像中国诗、文表现时所用的方式一样,中国画的表现方式乃是间接的。
严格地说,中国画没有写生。虽然当前画的是事物,其实不是事物,乃是人生经验,又不是原料式的人生经验,乃是人生经验而经过组织,经过提炼,经过理想化者。这是多么特殊的一种艺术!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