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类 > 中国传统人物画为什么那么少?

中国传统人物画为什么那么少?

微信用户2年前 (2023-08-02)诗词类1274

中国传统人物画为什么那么少?


中国画,不像其他民族的艺术一样,在对象上漫无选择。无论就质论,就量论,中国画的对象,却都有其特点。


因为中国画所画的东西,只是一种代表的意义,所以中国的山水,并不是风景画,中国的花卉,也不是写生画,其背后乃是另有一种意义的,这就是就性质论,中国画和其他民族的艺术一个大不同处。


中国传统人物画为什么那么少?


至于就数量论,在中国,又仿佛天然规定了许多对象,是可以入画的,却又有大部分对象,是不可以入画的。因此中国画的对象,乃是只就自然间的事物中限制在某一种范围的,这是和其他民族艺术的对象另一个大不同处。


具体到人物画,数量远不如山水画之多,居于一个次要的地位。一方面是视为畏途,比如《宣和画谱》中说:画人物最为难工,虽得其形似,则往往乏韵;另一方面呢,是并不重视,比如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说:山之人物,以称道路,山之楼观,以标胜概。


中国传统人物画为什么那么少?


如此一来,人物者便只成了中国画中的点缀而已了。近人余绍宋于其《画法要录二编》例言中,说到这种现象,并且推测此中的缘故。


具体来看,山水画慢慢地独尊起来乃是一种历史的趋势,其中消长的关键,即因为画和士大夫的关系之愈趋密切。而人物画,多出之于没有士大夫教养的人,如仇十洲,他们和士大夫的精神是相反的。


中国传统人物画为什么那么少?


另外一个原因,则关乎用具本身。因为士大夫作画的用具,就是士大夫书法的用具,所以画山水、兰竹等是方便的,他们用以表现“雅”,表现“逸”,是已经够了。而人物画,则不只是书法的用具——笔墨——运用纯熟就能了事的,既不必需,又难,当然躲开了。


不过除此之外,我想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更内在一些的,乃在根本上,人物等对象和士大夫的精神没有契合之点。山水则不然,却正是士大夫的人生观的寄托,正是士大夫“雅”“逸”的生活的理想,正是他们所向往的人格之反映。


中国传统人物画为什么那么少?


不过,虽说中国不重人物画,但是对于人的兴趣并不是没有,那么,这些兴味到了什么地方去了呢?很奇怪的,中国乃是把人物统属在植物之中了,所以中国画竹,不是竹,乃就是画的“才子”,画兰,也不是兰,乃是画的“佳人”。


一般的花,也都作为女性的象征。不过,这种象征的女性,又不仅仅是容貌,乃是精神,乃是德性了。


中国传统人物画为什么那么少?


现在我们可以说这句话了,像中国诗、文表现时所用的方式一样,中国画的表现方式乃是间接的。


严格地说,中国画没有写生。虽然当前画的是事物,其实不是事物,乃是人生经验,又不是原料式的人生经验,乃是人生经验而经过组织,经过提炼,经过理想化者。这是多么特殊的一种艺术!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

免责声明
    本网站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只按现有状况提供文章发布第三方网络平台服务,本网站及其所有者非交易一方,也非交易任何一方之代理人或代表;同时,本网站及其所有者也未授权任何人代表或代理本网站及其所有者从事任何网络交易行为或做出任何承诺、保证或其他类似行为,除非有明确的书面授权。
    鉴于互联网的特殊性,本网站无法鉴别和判断相关交易各主体之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资质、信用等状况,也无法鉴别和判断虚拟交易或正在交易或已交易之虚拟物品来源、权属、真伪、性能、规格、质量、数量等权利属性、自然属性及其他各种状况。因此,交易各方在交易前应加以仔细辨明,并慎重考虑和评估交易可能产生的各项风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点度点度金讯时代-BLOG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mwmm.com/post/1397.html

分享给朋友:

“中国传统人物画为什么那么少?” 的相关文章

佛在心中

佛在心中

  感谢佛让我所悟, 春暖花开的季节, 哪一朵盛开的花属于我? 红尘过客, 多数人记住了花开的颜色, 却忽略了陪伴的绿叶很多, 只为花的凋落惋惜, 没人聆听花叶执着到晚秋的叹息。 一花一叶一菩提, 阿弥陀佛 感恩佛渡我心...

融化

融化

浅浅的三月, 雪花飘零, 忍不住冷意伤怀, 但也不能错过唯美的风景, 放眼望去: 轻轻柔柔的雪花, 像万千曼妙的舞蝶, 落在长发女子的香肩, 女子轻盈的脚步, 柔情似水把雪飘融, 多情顽皮的风, 掀起红色风衣的一角,...

麻雀

麻雀

  岁月珍藏着点点滴滴,倘若触碰了脑海中的开关儿,就会想起心底封存的过往。 清晨,我开车走在行人很少的街路上,有一个瘸脚的环卫工人忙碌着:独特的走路姿势,让我一下想起了小学同学:“洪伟”。我将车慢慢的停在路边,走到他面前:有些苍老,毕竟五...

不会说话的爱情

不会说话的爱情

他是盲人歌手,一个人来到北京闯荡,住树村,在街头里卖唱。有一天在地铁里,一个姑娘走过来对他说“走吧,别唱了,我请你们吃饭”。他们就这样认识了。他们一起谈论小说,讨论诗歌,讨论哲学。他口述写作,她记录,他为她弹琴唱歌...

三个时刻

三个时刻

赵无极,林风眠的学生,毕加索的邻居,马蒂斯的好朋友,被陈丹青誉为“唯一一个在欧洲主流艺术界获得声誉的中国人”......但除去这些头衔,多数人对赵无极的作品,还是表示看不懂。这也不难理解,因为他是个抽象派大师。所谓抽象,就是画家在作品里不模...

通达

通达

这两天翻出《陈丹青音乐笔记》来看,再次动容于他的叙述之中。每个人所知道的事情其实都是很多的,但能够通畅表达出来的人并不多。陈丹青应该是那少数中的一个。这种通达的效果,在早些年间,自己就曾经见识并了解了,但要说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