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今天上午,又重听了一遍美国实验作曲家,约翰.凯奇的管弦套曲《四季》。
他最知名的演出作品《 4 分 33 秒》,更像是某种行为艺术:演奏家上台,在钢琴前坐下,打开琴盖,静坐 33 秒,关上琴盖又迅速打开,再静坐 2 分 40 秒,再次关上琴盖又迅速打开,仍静坐 1 分 20 秒后,演出结束。
这部演出会让我联想到杜拉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里面对于母亲的一段描写。
背景是一位丧夫的母亲,带着一儿一女从法国迁居到印度支那,买了一块盐碱地,种什么什么死,加上政府不断来收租,青春期的儿女都期许一段爱情的降临,能将他们带离这里,可是却等谁谁不来。
年老的母亲走投无路,只能凭借年轻时的一点钢琴记忆,去影院厅卖艺作为营生。每次她也是这样,坐在钢琴前,痛苦的都快哭出来了,恨不得合上琴盖一走了之。
先锋艺术不配叫艺术,它缺乏学院派的理性、技巧、底蕴与匠心。但它却直观反映了物质时代的精神空虚,并且会流露出某种禅意。或许从某种意义上,现世生活也不配叫生活。
明知道这个局,我们不得不涉身其中,那就不叫生活欺骗了我们,而是我们在自欺欺人。
对于舆论、人身、精神的操纵,我在想,摆脱“体制思维”是好是坏?假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抚慰我们——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