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并峙的年代
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复杂关系,总令八卦爱好者津津乐道。
19 世纪 70 年代,这两位作曲家代表了德国音乐中对立的两极——古典派和未来派。当时几乎每个人都会被问到:你是喜欢勃拉姆斯还是瓦格纳?没有中间路线可走。
尼采在跟瓦格纳决裂后,写过一本《瓦格纳事件》,认为瓦格纳是欧洲近代文化疾病的表现。当然,他俩一开始相处甚欢,瓦格纳还曾邀请尼采去自家庄园度假。
据说尼采是在瓦格纳家,与他产生了龃龉。于是故意将勃拉姆斯的照片,放在瓦格纳家的钢琴上,引得瓦格纳十分不悦。
背叛的不只是尼采,原先是瓦格纳助手的钢琴家、指挥家彪罗,在被瓦格纳骗走了老婆之后,立刻转投勃拉姆斯阵营。音乐史上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这“3B”伟人的称号,就是彪罗想出来的。
在当时,勃拉姆斯的崇拜者,通常都会鄙视瓦格纳,这已经成了一种风气。不过勃拉姆斯本人倒是有些顾虑。他总是说:“瓦格纳的模仿者们只是一群猴子,但他本人还是值得一提的。”这句话经常被引用来证明勃拉姆斯高尚、大度的品质。
可是像约阿希姆(Joachim,著名小提琴家)和赫佐根伯格(Herzogenberg,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这样的人,则认为瓦格纳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他们说起过看《齐格弗里德》(《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第三部)全剧,实在是受罪。每次乐谱上出现某个和弦(比如渐弱的九和弦)时,他们就必须不断地向对方说“早上好”,来互相提神。
而瓦格纳也不甘示弱,不点名地咒骂了某位作曲家,“一会儿戴着亨德尔的哈里路亚假头套,一会儿又扮成演查尔达什舞的犹太人”,明眼人一看即知这说的是勃拉姆斯。
不过勃拉姆斯本人的确没有公开表示过敌意,甚至还赞扬过瓦格纳。
他曾经从瓦格纳那里借阅了《汤豪舍》的部分手稿,当瓦格纳要求他归还时,他立即同意,但希望瓦格纳再给他一份新作品手稿作为替代。
于是,瓦格纳给勃拉姆斯寄去了《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第一部《莱茵的黄金》。
勃拉姆斯回信说:“我每天都由衷地感谢这部作品,我不会将它束之高阁。初看这个部分,也许它还不是你整部作品所要求的那种伟大诱因,但它的确以一种十分特别的方式呈现,所以请让女武神(《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第二部)焕发光芒吧。”
勃拉姆斯的语调十分友好,但我们可以想象,瓦格纳会被这些不知所云的措辞,搞得晕头转向。
炫耀力量并不是勃拉姆斯的风格。英国作曲家埃塞尔·史密斯女爵说过:“勃拉姆斯明白自己的价值,哪一位伟大的创作者会不明白呢?但他从心底里是我见过的最谦虚的人之一。”
在瓦格纳式狂妄自大的年代,勃拉姆斯代表的是一种艺术家角色的民主观念。他曾在致友人的信中写道:“艺术是个共和国,别给任何艺术家高人一等的地位,也别指望其他人会像仰视罗马执政官一样仰视他。”
本文插图来自大卫·霍克尼的水彩画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