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的祈祷
自从第一次去台湾后,就被台湾的垃圾车文化吸引住了。由于台湾人口密集,定点设置的垃圾车,总是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就演变出家家户户,每天定时倒垃圾的习惯。
于是,每当你听到《少女的祈祷》或是《致爱丽丝》,就知道垃圾车要来了。然后,你会看到周遭的台湾人都开始躁动起来。他们拿着大大小小的垃圾桶,往垃圾车上投递。没赶上的人还要追车,画面实在搞笑。
事实上,这两首曲子是台湾卫生署,为了提醒民众垃圾车的到来,而特意挑选的。久而久之,它们也成为台湾人最熟悉的曲子,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
今天我们暂且不谈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先来说说创作《少女的祈祷》的波兰女作曲家,芭拉诺夫斯卡(Tekla von Bądarzewska-Baranowska,1834~1861)。
这首《少女的祈祷》,是作曲家芭拉诺夫斯卡最广为人知的一首作品,创作于 1856 年。最先在波兰出版,接着便传遍了法国、德国、义大利、英国、澳洲和美国。
这首曲子结构单纯,亲切感人。虽然略带伤感,但又异常柔美,很真切地表现了一个纯洁少女的美好心愿。俄国作家契诃夫也十分欣赏这首小品,在创作剧本《三姐妹》时,还曾注明将此曲用于第四幕。
不过,严格说起来,《少女的祈祷》的艺术价值并不高。在十九世纪沙龙音乐盛行的时期,芭拉诺夫斯卡写了30多首类似风格的作品,却都不如这首有名,也更加显现出《少女的祈祷》的特别和可亲之处。
遗憾的是,这位从未接受过任何正式的音乐教育的作曲家,27 岁便早早离世。所幸她留下了这样一首如此卖座的好音乐,也算是此生无憾了吧。
第一视角演奏《少女的祈祷》
本文插图选自画家 Little Thunder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