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类 > 我的母亲林徽因

我的母亲林徽因

微信用户3年前 (2023-03-31)诗词类1875

我的母亲林徽因

如今,读书界记得她的人已经不多了。老一辈谈起,总说那是 30 年代一位多才多艺、美丽的女诗人。但是,对于我来说,她却是一个面容清癯、削瘦的病人,一个忘我的学者,一个用对成年人的平等友谊,来代替对孩子的抚爱(有时却是脾气急躁)的母亲。

30 年代那位女诗人,当然是有过的。可惜我并不认识,不记得。那个时代的母亲,我只可能在后来逐步有所了解。当年的生活和往事,她在我和姐姐(梁)再冰长大后,曾经同我们谈起过,但也不常讲。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与梁思成


母亲的后半生,虽然饱受病痛折磨,但在精神和事业上,她总有新的追求,极少以伤感的情绪,单纯地缅怀过去。至今仍被一些文章,提到的半个多世纪前的某些文坛旧事,我没有资格评论。

但我有责任把母亲当年亲口讲过的,和我自己直接了解的一些情况,告诉关心这段文学史的人们。或许它们会比那些传闻和臆测更有意义。

我的母亲林徽因

本文作者梁从诫,林徽因与梁思成之子


01
— 早年

我的外祖父林长民(宗孟),出身仕宦之家,几个姊妹也都能诗文,善书法。外祖父留学日本,英文也很好,在当时也是一位新派人物。但是他同外祖母的婚姻,却是家庭包办的一个不幸的结合。

外祖母(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林长民的第二位夫人)虽然容貌端正,却是一位没有受过教育的、不识字的旧式妇女,因为出自有钱的商人家庭,所以也不善女红和持家,因而既得不到丈夫,也得不到婆婆的欢心。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

婚后 8 年,才生下第一个孩子——一个美丽、聪颖的女儿。这个女儿虽然立即受到全家的珍爱,但外祖母的处境,却并未因此改善。

外祖父不久又娶了一房夫人(林长民的第三位夫人程桂林),外祖母从此更受冷遇,实际上过着与丈夫分居的孤单的生活。母亲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矛盾之中,常常使她感到困惑和悲伤。

我的母亲林徽因

幼年林徽因


童年的境遇对母亲后来的性格,是有影响的。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她。

可能是由于这一切,她后来的一生中,很少表现出三从四德式的温顺,却不断地在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

我的母亲林徽因

少年林徽因


少女时期,母亲曾经和几位表姊妹一道,在上海和北京的教会女子学校中,读过书,并跟着那里的外国教员,学会了一口相当流利的英语。

1920 年,当外祖父在北洋官场中,受到排挤而被迫「出国考察」时,决定携带 16 岁的母亲同行。关于这次欧洲之旅我,所知甚少。只知道他们住在伦敦,同时曾到大陆一些国家游历。母亲还考入了一所伦敦女子学校暂读。

我的母亲林徽因

在伦敦读书的林徽因


在去英国之前,母亲就已认识了当时刚刚进入「清华学堂」的父亲。从英国回来,他们的来往更多了。

在我的祖父梁启超和外祖父看来,这门亲事是颇为相当的。但是两个年轻人,此时已经受到过相当多的西方民主思想的薰陶,不是顺从于父辈的意愿,而确是凭彼此的感情,而建立起亲密的友谊的。

我的母亲林徽因
梁思成

他们之间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爱,和对造型艺术的趣味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差异。父亲喜欢动手,擅长绘画和木工,又酷爱音乐和体育,他生性幽默,做事却喜欢按部就班,有条不紊。

母亲富有文学家式的热情,灵感一来,兴之所至,常常可以不顾其他,有时不免受情绪的支配。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与梁思成

我的祖母一开始就对这位性格独立不羁的,新派的未来儿媳不大看得惯,而两位热恋中的年轻人,当时也不懂得照顾和体贴已身患重病的老人的心情,双方关系曾经搞得十分紧张,从而使母亲又逐渐卷入了另一组家庭矛盾之中。

这种局面更进一步强化了地内心那种潜在的反抗意识,并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有所反映。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 1927 年毕业于宾州大学美术系

父亲在清华学堂时代,就表现出相当出众的美术才能,曾经想致力于雕塑艺术,后来决定出国学建筑。母亲则是在英国时,就受到一位女同学的影响,早已向往于这门当时在中国学校中,还没有的专业。

在这方面,她和父亲可以说早就志趣相投了。1923 年 5 月,正当父亲准备赴美留学的前夕,一次车祸使他左腿骨折。这使他的出国推迟了一年,并使他的脊椎受到了影响终生的严重损伤。不久,母亲也考取了半官费留学。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与父亲在欧洲游历时照片


1924 年,他们一同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父亲入建筑系,母亲则因该系当时不收女生,而改入美术学院,但选修的都是建筑系的课程,后来被该系聘为「辅导员」。

1925 年底,外祖父在一场军阀混战中死于非命。这使正在留学的母亲精神受到很大打击。

我的母亲林徽因

1927 年,父亲获宾州大学建筑系硕士学立,母亲获美术学院学士学位。此后,他们曾一道在一位著名的美国建筑师的事务所里,工作过一段。不久,父亲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美术史。母亲则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随贝克教授学舞台美术。

据说,她是中国第一位在国外学习舞台美术的学生,可惜她后来只把这作为业余爱好,没有正式从事过舞台美术活动。

我的母亲林徽因
泰戈尔访华,林徽因与徐志摩担任随行翻译


母亲始终是一个戏剧爱好者。1924 年,当印度著名诗翁泰戈尔,应祖父和外祖父之邀到中国访问时,母亲就曾用英语,串演过泰翁名作《齐德拉》。30 年代,她也曾写过独幕和多幕话剧。


关于父母的留学生活,我知道得很少。1928 年 3 月,他们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了婚礼,当时我的大姑父,在那里任中国总领事。母亲不愿意穿西式的白纱婚礼服,但又没有中式「礼服」可穿,她便以构思舞台服装的想像力,自己设计了一套「东方式」带头饰的结婚服装。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照


据说曾使加拿大新闻摄影记者,大感兴趣。这可以说是她后来一生所执着追求的「民族形式」的第一次幼稚的创作。

婚后,他们到欧洲度蜜月,实际也是他们学习西方建筑史之后的,一次见习旅行。欧洲是母亲少女时的旧游之地,婚后的重访使她感到亲切。后来曾写过一篇散文《贡纳达之夜》,以纪念她在这个西班牙小城中的感受。

我的母亲林徽因

与梁思成在欧洲度蜜月

1928 年 8 月,祖父在国内为父亲联系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建筑系,任教授兼系主任。工作要求他立即到职,同时祖父的肾病也日渐严重。为此,父母中断了欧洲之游,取道西伯利亚赶回了国内。

本来,祖父也为父亲联系了在清华大学的工作,但后来却力主父亲去沈阳,他在信上说:「(东北)那边建筑事业,将来有大发展的机会,比温柔乡的清华园强多了。但现在总比不上在北京舒服,……我想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路上走。」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

父亲和母亲一道在东北大学建筑系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可借东北严寒的气候,损害了母亲的健康。

1929 年 1 月,祖父在北平不幸病逝。同年 8 月,我姐姐在沈阳出生。此后不久,母亲年轻时曾一度患过的肺病复发,不得不回到北京,在香山疗养。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与刚出生的女儿梁再冰

02
— 北平 —

香山的「双清」也许是母亲诗作的发祥之地。她留下来的最早的几首诗,都是那时在这里写成的。

清静幽深的山林,同大自然的亲近,初次做母亲的快乐,特别是北平朋友们的真挚友情,常使母亲心里充满了宁静的欣悦和温情,也激起了她写诗的灵感。从 1931 年春天,她开始发表自己的诗作。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的诗歌《你来了》手稿

母亲写作新诗,开始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徐志摩的影响和启蒙。她同徐志摩的交往,是过去文坛上许多人都知道,却又讹传很多的一段旧事。

在我和姐姐长大后,母亲曾经断断续续地同我们讲过他们的往事。母亲同徐是 1920 年在伦敦结识的。当时徐是外祖父的年轻朋友,一位 24 岁的已婚者,在美国学过两年经济之后,转到剑桥学文学,而母亲则是一个还未脱离旧式大家庭的 16 岁的女中学生。

我的母亲林徽因

徐志摩

据当年曾同徐志摩一道去过林寓的张奚若伯伯,多年以后对我们的说法:「你们的妈妈当时流着两条小辫子,差一点把我和志摩叫做叔叔!」

因此,当徐志摩以西方式诗人的热情,突然对母亲表示倾心的时候,母亲无论在精神上、思想上、还是生活体验上,都处在与他完全不能对等的地位上,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感情。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第一排左一)

徐志摩(最有一排左一)


母亲后来说过,那时,像她这么一个在旧伦理教育熏陶下长大的姑娘,竟会像有人传说地那样,去同一个比自己大八、九岁的已婚男子谈恋爱,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

母亲当然知道徐在追求自己,而且也很喜欢和敬佩这位诗人,尊重他所表露的爱情,但是正像她自己后来分析的:「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像出来的林徽音,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我的母亲林徽因

徐志摩与陆小曼


不久,母亲回国,他们便分手了。等到 1922 年徐回到国内时,母亲同父亲的关系已经十分亲密,后来又双双出国留学,和徐志摩更没有了直接联系。

父母留学期间,徐志摩的离婚和再娶,成了当时国内文化圈子里,几乎人人皆知的事。可惜他的再婚生活,后来带给他的痛苦竟多于欢乐。1929 年母亲在北平与他重新相聚时,他正处在那样的心境中,而母亲却满怀美好的僮憬,正迈向新的生活。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诗歌《山中一个夏夜》手稿


这时的母亲,当然早已不是伦敦时代,那个流小辫子的女孩,她在各方面都已成熟。徐志摩此时对母亲的感情,显然也越过了浪漫的幻想,变得沉着而深化了。

徐志摩是一个真挚奔放的人,他所有的老朋友都爱他,母亲当然更珍重他的感情。尽管母亲后来也说过,徐志摩的情趣中有时也露出某种俗气,她并不欣赏,但是这没有妨碍他们彼此成为知音,而且徐也一直是我父亲的挚友。

我的母亲林徽因

徐志摩手稿


母亲告诉过我们,徐志摩那首著名的小诗《偶然》是写给她的,而另一首《你去》,徐也在信中说明是为她而写的,那是他遇难前不久的事。从这前后两首有代表性的诗中,可以体会出他们感情的脉络,比之一般外面的传说,确要崇高许多。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诗歌《灵感》手稿

1931 年以后,母亲除诗以外,又陆续发表了一些小说、散文和剧本,很快就受到北方文坛的注意,并成为某些文学活动中的活跃分子。


从她早期作品的风格和文笔中,可以看到徐志摩的某种影响,直到她晚年,这种影响也还依稀有着痕迹。但母亲从不屑于模仿,她自己的特色愈来愈明显。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诗歌《深笑》手稿


母亲文学活动的另一特点,是热心于扶植比她更年轻的新人。她参加了几个文学刊物或副刊的编辑工作,总是尽量为青年人发表作品提供机会;


她还热衷于同他们交谈、鼓励他们创作。她为之铺过路的青年中,有些人后来成了著名作家。关于这些,认识她的文学前辈们大概还能记得。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写给胡适的信手稿


母亲开始写作时,已是「新月派」活动的晚期,除了徐志摩外,她同「新月派」其他人士的交往并不深。她初期的作品发表在《新月》上的也不很多。虽然她在风格上,同「新月派」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但她却从不认为自己就是「新月派」,也不喜欢人家称她为「新月派诗人」。


徐志摩遇难后,她与其他人的来往更少,不久,这个文学派别也就星散了。


我的母亲林徽因

新月派诗人


这里,还要顺带提到所谓徐志摩遗存的「日记」问题。徐生前是否曾将日记交母亲保存,我从未听母亲讲起过(这类事在我们稍长后,母亲就从不在我们姊弟面前隐讳和保密),但我确知,抗战期间当我们全家颠沛于西南诸省时,父母仅有的几件行李中,是没有这份文献的。


抗战之后,我家原存放在北平、天津的文物、书信等已大部分在沦陷期间丢失,少量残存中也没有此件。新中国成立初期,母亲曾自己处理过一些旧信、旧稿,其中也肯定不含此件。


我的母亲林徽因

徐志摩手稿


因此,几位权威人士关于这份「日记」最后去向的种种说法和猜测,我不知道有什么事实根据。特别是几年前一位先生,在文章中说,我母亲曾亲口告诉他,徐志摩的两本日记「一直」由她保存着,不禁使我感到惊奇。


不知这个「一直」是指到什么时候?我只知道,我们从小在家里,从来也没有听到过母亲提起这位先生的名字。


我的母亲林徽因
梁思成

文学上的这些最初的成就,其实并没有成为母亲当时生活的主旋律。对她后来一生的道路发生了重大影响的,是另一件事。1931 年 4 月,父亲看到日本侵略势力,在东北日趋猖狂,便愤然辞去了东北大学建筑系的职务,放弃了刚刚在沈阳安下的家,回到了北平。


他应聘来到朱启钤先生创办的,一个私立学术机构,专门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中国营造学社」,并担任了「法式部」主任。母亲也在「学社」中任「校理」。以此为发端,开始了他们的学术生涯。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与梁思成在考察工作中


当时,这个领域在我国学术界,几乎还是一未经开拓的荒原。国外几部关于中国建筑史的书,还是日本学者的作品,而且语焉不详。埋没多年的我国宋代建筑家李诫(明仲)的《营造法式》,虽经朱桂老热心重印,但当父母在美国收到祖父寄去的这部古书时,这两个建筑学生,却对其中术语视若「天书」,几乎完全不知所云。


遍布祖国各地无数的宫殿、庙宇、塔幢、园林,中国自己还不曾根据近代的科学技术观念,对它们进行过研究。它们结构上的奥秘,造型和布局上的美学原则,在世界学术界面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我的母亲林徽因

《营造法式》内页


西方学者对于欧洲古建筑的透彻研究,对每一处实例的精确记录、测绘,对于父亲和母亲来说,是一种启发和激励。(蚕按:设想如果有专家以类似的精神对待中医!)


留学时代,父亲就曾写信给祖父,表示要写成一部「中国宫室史」,祖父鼓励他说:「这诚然是一件大事。」可见,父亲进入这个领域,并不是一次偶然的选择。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


母亲爱文学,但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往往是灵感来时才欣然命笔,更不会去「为赋新词强说愁」。然而,对于古建筑,她却和父亲一样,一开始就是当作一种近乎神圣的事业来献身的。


从 1931 到 1937 年,母亲作为父亲的同事,和学术上的密切合作者,曾多次同父亲和其他同事们一道,在河北、山西、山东、浙江等省的广大地区,进行古建筑的野外调查和实测。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野外考察

我国许多有价值的,成貌尚存的古代建筑,往往隐没在如今已是人迹罕至的荒郊野谷之中。当年,他们到这些地方去实地考察,常常不得不借助于原始的交通工具,甚至徒步跋涉,「餐风宿雨」「艰苦简陋的生活,与寻常都市相较,至少有两世纪的分别。」


然而,这也给了他们这样的,长久生活于大城市中的知识份子,一种难得的机会,去观察和体验偏僻农村中劳动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淳朴的作风。这种经验曾使母亲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震动。


我的母亲林徽因

梁思成的《清代营造法式》手稿


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母亲有她独特的作风。她把科学家的缜密、史学家的哲思、文艺家的激情融于一身。从她关于古建筑的研究文章,特别是为父亲所编《清式营造则例》撰写的「绪论」中,可以看到她在这门科学上造诣之深。

她并不是那种仅会发思古之幽情,感叹于「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古董爱好者;但又不是一个仅仅埋头于记录尺寸和方位的建筑技师。在她眼里,古建筑不仅是技术与美的结合,而且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

我的母亲林徽因

应县木塔手绘稿


一处半圯的古刹,常会给她以深邃的哲理和美感的启示,使她禁不住要创造出「建筑意」这么个「狂妄的」名词来和「诗倩」、「画意」并列。好在那个时代他们还真不拘于任何「框框」,使她敢于用那么奔放的文学语言,乃至嬉笑怒骂的杂文笔法,来写她的学术报告。

母亲在测量、绘图和系统整理资料方面的基本功不如父亲,但在融汇材料方面却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采,发表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过色。

我的母亲林徽因
独乐寺手绘图

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点」上去的。这一点在「文化大革命」中,却使父亲吃了不少苦头。因为母亲那些「神来之笔」往往正是那些戴红柚章的狂徒们,所最不能容忍的段落。

这时期的生活经验,在母亲 30 年代的文学作品中,有着鲜明的反映。这些作品一方面表现出一个在优越的条件下,顺利地踏入社会,并开始获得成功的青年人充满希望的兴奋心情;另一方面,却又显出她对自己生活意义的怀疑和探索。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测绘唐代经幢

但这并不似当时某些对象牙之塔厌倦了,而又无所归依的「螃蟹似的」文学青年的那种贫乏的彷徨,她的探求是诚实的。正如她在一封信中所说的:在她看来,真诚,即如实地表现自己确有的思想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第一要义。她的小说《九十九度中》和散文《窗子以外》,都是这种真情的流露。

在远未受到革命意识薰染之前,能够这样明确地提出知识份子与劳动人民的关系问题,渴望越出那扇阻隔于两者之间的「窗子」,对于像她这样出身和经历的人来说,是很不容易的。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手绘边饰图样

30 年代是母亲最好的年华,也是她一生中物质生活最优裕的时期,这使得她有条件,充分地表现出自己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艺。


除了古建筑和文学之外,她还做过装帧设计、服装设计;同父亲一道设计了北京大学的女生宿舍,为王府井「仁立地毯公司」门市部,设计过民族形式的店面(可惜他们设计的装修,今天被占用着这间店面的某时装公司拆掉了。名家手笔还不如廉价的铝合金装饰板。这就是时下经理们的审美标准和文化追求!)。

我的母亲林徽因


她并单独设计了北京大学地质馆,据曹禺同志告诉我,母亲还到南开大学,帮助他设计过话剧布景,那时他还是个年轻学生。

母亲喜欢交朋友,她的热心和健谈是有名的,而又从不以才学傲视于年轻人或有意炫耀,因此,赢得许多忘年之交。母亲活泼好动,和亲戚朋友一道骑毛驴游香山、西山,或到久已冷落的古寺中野餐,都是她最快乐的时光。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水粉画

母亲不爱做家务事,曾在一封信中抱怨说,这些琐事使她觉得浪费了宝贵的生命,而耽误了本应做的一点对于他人,对于读者更有价值的事情。但实际上,她仍是一位热心的主妇,一个温柔的妈妈。

30 年代我家坐落在北平东城北总布胡同,是一座有方砖铺地的四合院,里面有个美丽的垂花门,一株海棠,两株马缨花。中式平房中,几件从旧货店里买来的老式家具,一两尊在野外考察中拾到的残破石雕,还有无数的书,体现了父母的艺术趣味和学术追求。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作品


当年,我的姑姑、叔叔、舅舅和姨大多数还是青年学生,他们都爱这位长嫂、长姊,每逢假日,这四合院里就充满了年轻人的高谈阔论,笑语喧声,真是热闹非常。

然而,生活也并不真的那么无忧无虑。30 年代的中国政局,特别是日本侵略的威胁,给父母的精神和生活投下了浓重的阴影。

我的母亲林徽因

林徽因绘《亭台楼阁》


1931 年,曾在美国学习炮兵的四叔在「一·二八」事件中,于淞沪前线因病亡故;「一二·九」学生运动时,我们家成了两位姑姑和她们的同学们,进城游行时的接待站和避难所。「一二·一六」那一天,姑姑的朋友被宋哲元的「大刀队」破伤,半夜里血流满面地,逃到我们家里急救包扎。

不久,一位姑姑上了黑名单,躲到我们家,父母连夜将她打扮成「少奶奶」模样,送上开往汉口的火车,约定平安到达即发来贺电,发生意外则来唁电。他们焦急地等了三天,终于接到一个「恭贺弄璋之喜」的电报,不禁失笑,因为当时我已经三岁了。然而,这样的生活,不久就突然地结束了。

我的母亲林徽因

梁从诫先生于 1932 年生于北京

1937 年 6 月,她和父亲再次深入五台山考察,骑着骡子在荒凉的山道上颠簸,去寻访一处曾见诸敦煌壁画,却久已湮没无闻的古庙——佛光寺。

7 月初,他们居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外面找到它,并确证其大殿,仍是建于唐代后期(公元八五七年)的原构,也就是当时所知我国尚存的,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新中国成立后,在同一地区曾发现了另一座很小的庙宇,比佛光寺早七十多年)。

我的母亲林徽因

敦煌壁画中的佛光寺


这一发现在中国建筑史,和他们个人的学术生活中的意义,当然是非同小可的。直到许多年以后,母亲还常向我们谈起当时他们的兴奋心情。

讲他们怎样攀上大殿的天花板,在无数蝙蝠扇起的千年尘埃,和无孔不入的臭虫堆中摸索着测量,母亲又怎样凭她的一双远视眼,突然发现了大梁下面一行隐隐约约的字迹,就是这些字,成了建筑年代的确凿证据。

我的母亲林徽因
佛光寺手稿

而对谦逊地隐在大殿角落中,本庙施主「女弟子宁公遇」端庄美丽的塑像,母亲更怀有一种近乎崇敬的感情。她曾说,当时恨不能也为自己塑一尊像,让「女弟子林徽因」、水远陪伴这位虔诚的唐朝妇女,在肃穆中再盘腿坐上他一千年!

可惜这竟是他们战前事业的最后一个高潮。

我的母亲林徽因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手稿

7 月中旬,当他们从深山中走出时,等着他们的,却是芦沟桥事变的消息!

战争对于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当时也许想得不很具体,但对于需要做出的牺牲,他们是有所准备的。这点,在母亲 1937 年 8 月回到北平后,给正在北戴河随亲戚度假的 8 岁的姐姐,写的一封(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的) 信里,表达得十分明确。

我的母亲林徽因

四川李庄时的林徽因


母亲教育姐姐,要勇敢,并告诉她,爸爸妈妈「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人」,因此,她也要「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就这样,他们在日军占领北平前夕,抛下了那安逸的生活、舒适的四合院,带着外婆和我们姐弟,几只皮箱,两个铺盖卷,同一批北大、清华的教授们一道,毅然地奔向了那陌生的西南「大后方」,开始了战时半流亡的生活。


因微信字数限制,还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林徽因”,获取文章后半部分。

我的母亲林徽因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

免责声明
    本网站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只按现有状况提供文章发布第三方网络平台服务,本网站及其所有者非交易一方,也非交易任何一方之代理人或代表;同时,本网站及其所有者也未授权任何人代表或代理本网站及其所有者从事任何网络交易行为或做出任何承诺、保证或其他类似行为,除非有明确的书面授权。
    鉴于互联网的特殊性,本网站无法鉴别和判断相关交易各主体之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资质、信用等状况,也无法鉴别和判断虚拟交易或正在交易或已交易之虚拟物品来源、权属、真伪、性能、规格、质量、数量等权利属性、自然属性及其他各种状况。因此,交易各方在交易前应加以仔细辨明,并慎重考虑和评估交易可能产生的各项风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点度点度金讯时代-BLOG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mwmm.com/post/641.html

分享给朋友:

“我的母亲林徽因” 的相关文章

昨夜的雨

昨夜的雨

  昨夜的小雨, 今又晴空万里, 雨滴不知太阳的暖意。 不舍得离去, 悄然留下自己的身影, 化作蔚蓝天空上的浮云。 问一声爱问一声情? 一花一木一世界, 有忧伤有别离, 百花园香润雨滴。 秋风起, 落叶残花微叹息,...

融化

融化

浅浅的三月, 雪花飘零, 忍不住冷意伤怀, 但也不能错过唯美的风景, 放眼望去: 轻轻柔柔的雪花, 像万千曼妙的舞蝶, 落在长发女子的香肩, 女子轻盈的脚步, 柔情似水把雪飘融, 多情顽皮的风, 掀起红色风衣的一角,...

一把伞

一把伞

  雨静静的下, 想起你对我说的话, 不论多大的雨, 也不用害怕, 加倍珍惜着, 你送我的雨伞。 送伞是举手之劳, 平常的像绿草一样清新自然, 千万别在你的心里泛起波澜, 我还有一把爱妻给我买的雨伞, 是玫瑰花的色彩,...

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

秋雨飘落思念的伤, 风吹满地苍凉。 想你的时候, 倒上一杯酒, 一支香烟送到唇边。 灵魂相似的人, 才能看到对方的心田。 懂你的人如抚心音符, 总会有一首歌, 让你回忆万千。 一杯酒, 敬不到来日方长。 一场雨,...

老人的眼神

老人的眼神

去年出差顺路去了趟重庆磁器口古镇。一条小街,被人挤得水泄不通。路边是各色铺面。我被夹带在人流中缓缓前行。忽然,在一个缺口,我看见路边坐着一位老婆婆,满头白发,梳着一个小小的发髻。她的面前,摆着一个小篮子,上面放着若...

京剧:没有文化的文化

京剧:没有文化的文化

1997 年 5 月 16 日,汪曾祺这样一个可爱的老头走了。可直到今天,他依然不过时。他写小说,也写戏曲,有名的《沙家浜》至今还在台上台下传唱。今天分享的是汪曾祺在 1994 年,为徐城北的《京剧文化初探》一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