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时刻
所谓抽象,就是画家在作品里不模仿自然,只表达情感,能不能看懂,就看你能不能跟画家的情感产生共鸣。所以,看懂赵无极也要从情感入手。
赵无极的创作风格经历过三次明显的转变,这三次转型又与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三段感情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赵无极 1921 年生于北京,是个标准的富二代。跟多数叛逆的富二代一样,不想继承银行家父亲事业的他,14 岁时就跑到杭州艺专学画画。在那里,赵无极遇到了他的初恋,音乐系的才女谢景兰,两人很快就手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1948 年,夫妻俩拿着赵爸爸赞助的巨款到巴黎学习。就像毕加索并不是一开始就搞立体主义一样,赵无极的画也并不是从抽象开始,而是从具象开始。
巧的是,赵无极在法国和毕加索是邻居,所以在他刚到法国那段时间的很多作品里,明显有毕加索的影子。虽然此后作品的线条越来越简练,但至少我们还能看出来画的是什么。
让赵无极真正放飞自我的,是以符号性绘画著称的保罗克利。受他启发,赵无极也开始把画中的景物,简化成象形符号。
从 1954 年开始,赵无极不再满足于把要表现的对象简练化、符号化,而是以中国古文字为灵感,开始创作“甲骨文系列”。夫唱妇随,谢景兰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也是将中国书法编入舞蹈中。
情感上的和谐,让赵无极这一时期的作品极富节奏感。在西方抽象概念下,充满了东方的神秘。
可惜的是,这份和谐并没能维持太久,谢景兰移情别恋并于 1957 年初与赵无极离婚。此后的两年里,赵无极都沉浸在痛苦里,无心创作。
对普通人来说,一段感情的失败只能让他对待下一段感情更加成熟。但对艺术家来说,感情失败带来的痛苦,还能让他的作品更成熟。而与赵无极第二段感情一起成熟的,是他的艺术风格。
1958 年底,赵无极在香港邂逅了第二任妻子,大美人陈美琴。那时陈美琴在邵氏电影做演员,但因为家族精神病史影响工作,生活并不怎么如意。
赵无极对她一见钟情,两个同样不如意的人迅速坠入爱河。相比初恋时与谢景兰的惺惺相惜,这段感情更加纯粹炽热。
反应在创作上,这个时期赵无极的作品最多、最被市场认可、当然也最有个人艺术风格,被称为“狂草时期”。
听名字也不难想象,作品中的笔触和感情是和狂草一样剧烈的,是赵无极对中国书法线条美的感悟。而在构图上,呈现出向中间聚拢的“山脊式”特点,无论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总会在画面中间聚集,并形成一条吸引你视线焦点的“山脊”。
这种构图很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中国山水画,所以尽管这个时期画面里已经不再出现“甲骨文”这类的东方符号,但还是充满了中国韵味,所以这个时期的作品也被称为“抽象山水”。
但第二段感情的结局也并不完满,陈美琴的精神病发作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最终于 1972 年服毒自杀。这对赵无极来说既是痛苦,也是一种解脱。
1977 年,已经 50 多岁的赵无极与第三任妻子弗朗索瓦兹·马尔凯结婚。这段婚姻一直持续到 2013 年赵无极去世。
但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初恋、真爱的赵无极,大概已经不再对爱情有什么期待。所以婚姻关系一直平平淡淡,马尔凯对他来说更像一个经纪人。
他的作品也同样从之前的狂草的剧烈,转变为经历大起大落之后看透一切的随性、淡然。
用色上变得明亮澄澈,构图上也从象征着激烈冲突的“聚合”式,走向意境悠远萧散的“散开”式,画面的中心开始偏移,甚至出现“中空”,更富有中国水墨的韵味。
可以说,赵无极的一生都游走在中法两种文化传统之间。他曾说:“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还能拿画笔、涂颜料,我就一无所惧,我只希望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手上的画,要比上一幅更大胆、更自由。”
2013 年 4 月 9 日,赵无极在瑞士收笔,享年 92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