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伟大的传统。
16 世纪时,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占有庞大的地产,是西欧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教会征收名目繁多的捐税,搜刮民脂民膏,其贪婪腐化,引起各阶层民众的普遍不满。
在此背景下,马丁路德向教皇提出挑战,并写下了《九十五条论纲》,要求公开辩论赎罪券问题。他指出,上帝并不需要教会机构作为中介。教会只是上帝的仆人,赎罪券不过在是假借上帝的名义敛财。

马丁·路德在教堂大门上贴《九十五条论纲》的画像
教皇盛怒,派人颁布敕令,限路德 60 天之内撤回“论纲”悔过。可路德却集合当地大学生召开了集会,把敕令和赞颂教皇的书籍一把火烧掉,并宣称这是一个伟大的传统——”to burn bad books”。
读到此不免拍案。据说旧时村间,寺庙神社前,总有一个地方专门搭起一个灶头,上书“敬惜字纸”四字,用来焚化一切有字迹的无用纸片。这种仪式充分表示,传统社会对知识的敬仰和重视。
我深受此风熏陶,对一切有字迹的东西,都有莫名的重视感。平日见到的书本、杂志,甚至宣传册页、门票不管有用没用,都舍不得丢弃,拖拖累累,辗辗转转都拉回家里堆起。内子为此不少抱怨,我却屡教不能改。
然而路德说,这是个伟大的传统。什么?焚书这是暴虐的秦帝才做的事情!而历史上,文明因此而遭受了多大的损失。

亚历山大的图书馆,被战火烧了;梁元帝的万卷典籍,被他自己一把火烧了;溥仪的小太监偷书画,临近败露,索性一把火烧了藏宝楼;富春山居图,险些被焚去陪葬;赵子昂兰亭十三跋,经历回禄之灾……
多少伟大的典籍和珍品都烟消云散、了无痕迹。想一想都让人心惊痛叹。谁给你一把火的权力?好坏又岂是你能自己决定的!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有一种流传的说法,要读不同意见的书。本意是让人不断提高自己,打破思维的局限。我也确实深信。尤其反思在后一条上做的不够好。有段时间对一些故做惊人之语的书和言论特别留意,总想从中间找到一些有益的教导,让自己思维一下升华起来。
多年实行下来,我确实得到了一个深刻的教训,那就是选择读什么,比什么都读重要太多了。那些只是为了抓眼球,看起来振振有词,却逻辑颠倒的书和言论,还是先丢到一边去吧。人生苦短,先读真正有价值的,经得起检验的书吧。
那如果不幸买到谬论连连的书怎么办?立即止损,合卷弃读当然是明智之举。而书怎么处理?放在书架上?现在寸土昂过百金,实在不合算。送人?好比送烟与朋友,名为关心,实则荼毒。还是一把火烧了最干净。
社会公共空间,需要自由言论,各种奇谈怪论都应有其存身之地,众声嘈杂,都逃不过时间这个公平的立法者,自然竞争下自会去芜存精。
公权不应也不能预设好坏、焚书求禁。然而对私人而言,对买来的坏书当机立断,一把火烧了,既免徒占空间,又免谬种流传,岂不是最大的功德?
是的,这是一个伟大的传统”to burn bad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