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类 >> 苦行僧。

苦行僧。

微信用户 娱乐类 1229


1943 年 3 月 28 日,正当苏联红军在欧洲战场,捷报频传的时候,他们的儿子,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谢尔盖·拉赫马尼诺夫,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的寓所,阖上了双眼。


如今,生活依旧,但我们还清晰地记着他高高的个子,总是剪着极短的头发,面无表情,而且异常冷峻的样子。


苦行僧。


柴可夫斯基从未让我感受到俄罗斯,使我感受到俄罗斯的是拉赫玛尼诺夫。


俄罗斯的精神是无法调和的矛盾,而柴可夫斯基从未能面对这种矛盾,它太强烈,在被揭示出来之前,柴可夫斯基就已经退却了。


苦行僧。


柴可夫斯基本质上是十八世纪的西欧的。当他触及矛盾的时候,他所提供的,或者是一幅漫画(就象《1812序曲》),或者是一种旁观者的分析(就象《悲怆交响曲》)。


只有拉赫玛尼诺夫深入到矛盾之中,不试图解决它,而是展示它:阴沉而热烈、温柔而狂躁、放纵不覊但又自我禁锢、强烈向往但又无奈放弃。


苦行僧。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让人想起无边无际的森林、草原,在前面有一盏灯,在某个地方,在无尽的、令人疲倦的旅途中,有一个发出亮光的屋舍,但你却够不到它,你无法真正接触到它。


在他的音乐中,抗拒与屈服的冲动一样强烈。如果有人觉得,拉赫玛尼诺夫经常沉溺在情绪之中,或者显得冗长,那是因为他无法解决他的矛盾:他充满激情但又不抱希望,他无限怜悯但又觉得于事无补。


苦行僧。


许多人认为,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风格,完全不适合 20 世纪的新潮流。他追求完美的浪漫主义,而且又将他的音乐,深深根植于俄罗斯的传统音乐之中。


1917 年,拉赫马尼诺夫选择了逃亡,离开了俄罗斯。因为他虽然欢迎新的体制,却无法理解革命的意义。他选择了一种新的生存状态。他曾希望它是美好的,平静的。然而他却永远走在了路上,永远动荡。


苦行僧。


他始终坚持自己是一位俄罗斯艺术家,还时刻密切注视着祖国文艺界的消息。虽然他曾因与一些流亡在美国的俄罗斯人士,一起反对斯大林整肃异己的行为,招致他的作品在苏联被禁演,他本人也成了不受祖国欢迎的人。


对此他曾流露出深深的遗憾:“我年轻时所不了解的,是我失去了我的祖国。我被迫离开出生地,我在那儿度过了成长和挣扎的岁月。现在,整个世界对我敞开,成功也许正在各处对我招手。只有一个地方让我吃闭门羹,那就是我自己的祖国”。


苦行僧。


我看到这段话,觉得很沉重。战争曾使许多优秀的音乐家颠沛流离。对于民主和自由的看法的不同,政治观点的不同,却也深深影响着音乐家的创作。人对于和自己观念不同的人,竟然可以使用极端的迫害,让人感到无比恐惧。


拉赫马尼诺夫的音乐,被一种固有的俄罗斯悲伤情绪所围绕。情感色彩非常鲜明,充满悲剧性,表现强烈,音响厚实,和声色彩非常浓重。对于钢琴作品来说,这是非常出彩的。


苦行僧。


他自己的演奏,擅长创造华丽而让人心醉神迷的丰富色彩,一如他那六英尺半的愁容一样,给人印象深刻。见到他就好像见到了俄罗斯。他身上始终洋溢着这个永恒民族的宽厚、坚强、深沉的心灵。


1917 年的圣诞前夕,拉赫马尼诺夫从圣彼德堡逃往西方。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过俄罗斯。


本文插图为 Mark Thompson 作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

协助本站SEO优化一下,谢谢!
关键词不能为空

免责声明

本网站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只按现有状况提供文章发布第三方网络平台服务,本网站及其所有者非交易一方,也非交易任何一方之代理人或代表;同时,本网站及其所有者也未授权任何人代表或代理本网站及其所有者从事任何网络交易行为或做出任何承诺、保证或其他类似行为,除非有明确的书面授权。 鉴于互联网的特殊性,本网站无法鉴别和判断相关交易各主体之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资质、信用等状况,也无法鉴别和判断虚拟交易或正在交易或已交易之虚拟物品来源、权属、真伪、性能、规格、质量、数量等权利属性、自然属性及其他各种状况。因此,交易各方在交易前应加以仔细辨明,并慎重考虑和评估交易可能产生的各项风险。

同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