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如幻,德彪西
我喜欢德彪西。他的音乐总是笼罩着一层朦胧的色彩,让人感到充满诗意。德彪西是小众的,但也更为纯粹。他所创立的印象派如同孤帆远影,与此前的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相视而立。
德彪西说:“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它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因此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的艺术。”
德彪西(1862 — 1918),法国作曲家,是印象乐派的开山鼻祖。18 岁时便以一首《浪子》获得罗马音乐大奖。尽管那是一首凑和的作品,但已显露出他非凡的才气。
我最先接触德彪西,是从听他的一张钢琴作品唱片《前奏曲》开始的。这张专辑堪称印象派音乐的典范。德彪西给每一首都起了标题,《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帆》、《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与香味》.. ...各个充满诗意。
这张唱片给了我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它既经典又不传统,既朦胧又透明,专辑中的音乐时而高亢,时而轻柔,于是光和影就在音乐的画面中,摇曳摆动。
听德彪西的音乐,会让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又如刘长卿的诗句“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其实,要真正懂得德彪西,大概要走近他的时代才行。十九世纪是个变革的世纪。那时的艺术家们,对传统可以说是相当不耐烦。无论是满坑满谷的写实油画,还是程式化的古典音乐,都不再有任何新鲜感。
在古典音乐界,瓦格纳风头正健。那种德意志式的宏大被奉为圭臬,然而却和优雅、精致的法兰西格格不入。
在绘画界,莫奈、雷诺阿等一众印象派画家,开始颠覆绘画传统。他们不再追求写实,而是更注重个人的刹那感受,他们用色彩来造型,笔触奔放。
在文学界,马拉美、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诗歌正风起云涌。波德莱尔认为美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带有热枕、愁思,有点模糊不清,引起人的揣摩猜想。
而德彪西的音乐,就是在印象派绘画,以及象征主义诗人美学观的影响下,开始构建一种反德意志的优雅、清新、神秘的法兰西风格。
德彪西的管弦乐名作《牧神午后前奏曲》,就是他根据马拉美同名诗作而创作的,表现的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牧神,在炎炎夏日的午后,在睡梦中偷窥林中仙女沐浴,并憧憬爱情的画面和意境。
德彪西音乐中所包含的美学色彩,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听觉上、视觉上,都是那样的和谐,最终带你踏入心灵上的“诗和远方”。
听着这样的音乐,又有什么不能妥协的呢?
本文插图为艺术家 Nicholas Coley作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