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类 > 三毛的书信。

三毛的书信。

微信用户2年前 (2023-07-02)诗词类1420
三毛的书信。

一直喜欢读信,因为真挚。近日,临睡前,读几封三毛书信。大半是她留学期间写给双亲的,偶尔也有给姐姐的。给挚友,读者,也有一部分。

一封封读下来,似重新认识了一个有着独立自由的灵魂。这短短一生,是别人的几辈子。

三毛的书信。

作为家里的二女儿,敏感多思的她,总觉父母不够爱自己,一辈子拼命证明自己。当父亲有一天终于肯定了自己的文字,她激动得写一封长信,说自己可以去死了。

高知家庭,殷实的经济基础,足够支撑她游学西方国家开拓眼界。忙于学业、应酬、舞会,连睡眠时间也挤不出……大约是她最恣意的一段青春历经。

三毛的书信。

结婚前夕,未婚夫心脏病突发离世。她对于情感创伤的应激反应,则是远走异国。又去到西班牙,重遇荷西。

家信里,洗净悲伤的她,心如止水劝慰父母,不必为自己的选择而担心,形容荷西怎么怎么对自己好。放弃一切,一个全新的自己,去到撒哈拉沙漠,一点一滴建起一个家。

三毛的书信。

这么多年我还记得,当初看《撒哈拉故事》的震撼。何等恶劣环境,她却那么快乐——洗澡,全身打满泡沫,忽然停水。如此糟心的现实环境,也可以甘之如饴。不过是心中有爱。

如常人生轨迹,不过是,留学归来的她,熟练掌握多国语言的她,轻松谋得一份体面职业,大学教授,据外记者……如果恋人未出意外的话。是感情,令她一次次破碎,一次次放逐自己。

三毛的书信。

至今特别懂得她,当年何以对一位大陆作家那么殷切,不过是文字世界的同行。她太孤独了,于黑夜静坐太久,忽然一抹光亮,便天真地奔过去,以一封真挚长信。

只是最后她在病床前连个守夜人也无,喊一声痛,却无人回应了……那份深陷泥淖而无法突围的孤单,让她选择提前结束一生。

三毛的书信。

她拥有着许多常人难以企及的东西,却不能得到普通家庭的人间小温,不曾有柔弱生命的羁绊,故,离开得义无反顾。

她填词的《橄榄树》多么好: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

三毛的书信。

热爱读书内心丰富之人,往往不甚快乐,他们热爱的,追求的,是俗世承载不下的。

一生不曾读书的人,倒也活得满足,沿着既定的社会规范活下去,世故而按部就班: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一个旗鼓相当的结婚人,一个学业有成的孩子,然后,顺便等来含饴弄孙的晚年,仅此而已。

本文插图来自艺术家 Lili Wood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美在高处

免责声明
    本网站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只按现有状况提供文章发布第三方网络平台服务,本网站及其所有者非交易一方,也非交易任何一方之代理人或代表;同时,本网站及其所有者也未授权任何人代表或代理本网站及其所有者从事任何网络交易行为或做出任何承诺、保证或其他类似行为,除非有明确的书面授权。
    鉴于互联网的特殊性,本网站无法鉴别和判断相关交易各主体之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资质、信用等状况,也无法鉴别和判断虚拟交易或正在交易或已交易之虚拟物品来源、权属、真伪、性能、规格、质量、数量等权利属性、自然属性及其他各种状况。因此,交易各方在交易前应加以仔细辨明,并慎重考虑和评估交易可能产生的各项风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点度点度金讯时代-BLOG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mwmm.com/post/967.html

分享给朋友:

“三毛的书信。” 的相关文章

人到中年,心最累,情最深

人到中年,心最累,情最深

许多人一旦迈入中年门槛,就好似自己已经走进人生的余辉,­生命从此就被镀上了一层暮色,觉得灿烂不再,情怀苍凉。其实,­生命的每一段年龄自有风光的地方和情感的种子,而且多情还数中年。中年人经过大半生的磕磕碰碰,已经磨失了孤傲和好斗,修得有容人之...

喜欢文字的人

喜欢文字的人

喜欢文字的人,大都喜欢把自己的一份情怀寄托在那一段段的文字里,有点清高、有点孤傲、有点狂妄、有点忧郁。爱文字的人,快乐是简单的,不需要太多,一本好书,一寸灯光,开水一杯,沉淀一壶思绪,走进简单的文字中,从字里行间中,跟随作者的情感一起去体验...

老哥

老哥

  街头的小雨, 是一种无解的愁, 踉跄着向前走着…… 右手使劲柱着拐杖, 左脚蹒跚脱划地面, 人行道上有些压抑, 老哥晨练是想康复, 我晨练是想健康,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我从老哥身边跑过, 心莫名奇妙的一震, 不能...

岁月

岁月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的一段,表达一生中最好的时光是不会重来的,一天里也不能再经历一个早晨。   岁月,是一条河流,或跌宕起伏,或柔若飘仙,...

米修司,你在哪?

米修司,你在哪?

上世纪 80 年代,被美术界誉为“悲情主义”和“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何多苓先生,根据契诃夫的同名小说绘制了 44 张连环画,名为《带阁楼的房子》。这是一个关于初恋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原型是俄罗斯画家列维坦,他不满...

墨点无多泪点多

墨点无多泪点多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今天翻了翻《八大山人画集》,在山水册页上看到了八大山人的一方画押:“三月十九日”,原来那是崇祯帝自缢煤山的忌日。从那天开始,他已经死了。江山易主,国破族灭。一幅幅的册页中只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