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欲从中国采购安-24飞机零部件能否成行
为了解决自家飞机零件短缺的问题,俄罗斯打算找中国帮忙。俄联邦航空运输署日前召集国内各航空公司负责人举行工作会议,讨论是否有必要从中国采购安-24、安-26运输机的零部件。
【报道截图】
在这场会议中,俄联邦航空运输署指示负责运营安-24和安-26的相关科研部门,研究与中国航空企业进行合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俄方目前已经有了想从中国采购安-24、安-26飞机零部件的想法。但至于能否成行,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考虑到这两款运输机属于军民两用,因此理论上中方有能力为俄方提供零件。
而俄方之所以打算从中国购买安-24、安-26飞机的零部件,是因为中国曾经从苏联引进这两款飞机。更重要的是,引进这两款飞机后,中方还在安-24的技术基础上研制生产出了运-7型运输机。同时借助于运-7型运输机的技术积累,中国还逐渐研制出了新一代国产支线客机——新舟60。
【俄罗斯安-26系列运输机】
实际上,这两款飞机最初都是在乌克兰生产的,均配备了AI-24涡桨发动机,该发动机由乌克兰马达西奇航空公司生产。在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大部分重要的军工基地,再加上俄罗斯国内并没有建设起相关的零部件工厂,而之前维修保养用的零部件,绝大多数都是由乌克兰企业提供的。
只不过,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俄乌两国就走向了对立面,俄罗斯自然也就无法从乌克兰获得这些零部件。更何况,有一部分零部件工厂也在冲突中被毁,就连乌克兰航空发动机巨头马达西奇的负责人——博古斯拉耶夫,也因为此前涉嫌向俄罗斯提供零部件,被乌克兰安全部门以“叛国罪”逮捕。
【博古斯拉耶夫被逮捕后,被押往基辅地方法院】
事实上,乌克兰作为苏联的重要军工基地之一,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除了飞机零部件外,俄罗斯还有许多东西因为无法从乌克兰进口而遭遇困难。比如,与俄罗斯关系恶化后,乌克兰不再向前者提供包括M90-FR燃气轮机等在内的先进舰用发动机,导致俄罗斯22350型护卫舰的出口被“卡脖子”。
虽说俄方有意要自行突破这项技术,但从目前来看,短期之内是无法实现的。既然短期之内无法突破技术屏障,那么俄方只能另寻渠道,寻找新的替代供应商。然而,考虑到西方对俄实施的全面制裁与围堵,西方这一条路显然是行不通的,涉及高技术领域的舰用发动机和航空发动机,西方肯定不会对俄罗斯提供的。
【M90-FR燃气轮机】
因此,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飞机零部件,还是航空发动机,亦或是舰用发动机,对于俄罗斯而言,中国都是一个再适合不过的供应商。
以小见大。曾经向中国出口飞机的俄罗斯,现在反过来要找中国进口飞机零件,这至少反映出两点。
一方面,俄罗斯工业长期吃苏联老底,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先是沉迷于“休克疗法”,大量制造业资产与人才流失;然后是长期躺在能源财政的温床里,忽视制造业的复兴与发展。以国之重器——航母为例,俄罗斯现在唯一一艘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从1992年加入北方舰队到现在,断断续续在港口里躺了近20年。
【俄罗斯军工造船业逐渐落寞】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俄之间的角色将逐渐发生互换。虽然中国现在的综合国力已经远远强于俄罗斯,但在过去的中俄关系中,中方是属于比较被动的一方,反倒是俄罗斯始终在左右逢源,一直游走在中美之间。但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已经跌至谷底,在此背景下,俄罗斯不再有闪转腾挪的空间,对中国的依赖性已经随之大增。可以说,现在的俄罗斯明显有求于中国,急需通过加强中俄合作,为自己的经济“输血”。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中俄能源合作领域。比如,在俄乌冲突爆发前,俄罗斯在中俄远东路线天然气项目上并不迫切,但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以及欧洲国家与俄罗斯进行切割,俄方明显加快推进了这一进程,特别是在今年,更是一口气走完了相关的法律流程,距离开工动土仅有一步之遥。而中俄之间的角色互换得如此之快,俄乌冲突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
【俄乌开打后,中俄之间的角色逐渐发生互换】
回过头来看,俄罗斯航空业如今的遭遇,也证明了中国近些年在航发等重要科技领域持续发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的正确性。如果不想跟俄罗斯一样,在涉及航发等核心关键技术领域被西方“卡脖子”,中方在这些领域的科研工作,就得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心血,最终成功打破西方国家的垄断,不再处处受制于人。